第310期:《河南科技大学报》
河南科技大学:第310期:《河南科技大学报》
  • 难忘的流金岁月

    摘要:难忘的流金岁月□ 韩明儒   今年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四十年,也是恢复高考我跨进大学校门四十年。我由学生变为教师,是河南科技大学四十年发展变化的参与者、记录者、见证者和受益者。我亲眼目睹了学校四十年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真是感慨万千!  个人的命运总是和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我1947年出生,今年71岁了,是杞县高中1966届毕业生。由于文化大革命爆发,我没能参加高考。11年之后,我们国家的命运发生了重大转折,历时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终于结束,很快恢复了高考。1977年12月18日,我终于走进了高考的考场,开始了改变命运的拼搏。高考时,我穿着破旧的工作服,胡子拉碴的长相,一个小姑娘考生问我:“叔叔,您也是来考试的吗?”我微笑着点了点头,算是回答。从此,我被大家称为“叔叔考生”。  1978年2月25日,我接到了洛阳农机学院的录取通知书,被录取到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当我用颤抖的双手打开通知书的时候,激动的热泪夺眶而出,朦胧了双眼。我真正感到我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我们的党真好,我们的国家真好!  1978年3月8日,这是一个万物生发、阳光明媚的春天。31岁的我,作为一名大学新生跨进了洛阳农机学院的校门。  一个月之后,万紫千红的洛阳牡丹盛开了,我们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7705班全体同学到学校附近的牡丹公园观看牡丹,我第一次观赏到百花之王———洛阳牡丹的芳容,它的花朵那么大、那么红、那么雍容华贵、那么娇艳美丽,我激动万分,文思潮涌,彻夜难眠,第二天,写出了赞美洛阳牡丹的散文投寄到《河南日报》编辑部。十余天之后,1978年4月30日《河南日报》第四版“工农兵文艺”副刊全文刊登,标题是《喜我来时正遇春》,署名是“洛阳农机学院新生韩明儒”。我成了学校的“名人”,当选为班长、学生会主席。1981年12月毕业后,我留校当了政治辅导员。  1982年3月,学校党委决定抽调我到党委宣传部开始创办洛阳农机学院校报。那时的洛阳农机学院报还是四开四版的黑白铅印小报,每月一期,在拖拉机报印刷厂印刷,校报的版面很简朴。  当时,学校教职工住房非常紧张,条件很差。为了改善住房条件,学校盖了三栋宿舍楼。学校党委在制定住房分配方案时,决定共产党员不住二楼,把好楼层让给党外的老教授、老干部和老职工,得到了全校师生的一致赞扬。我深入采访,后投递稿件到《洛阳日报》。5月29日,《党员不住二楼 院长住最上头》刊发在《洛阳日报》第二版“洛阳佳话”专栏。6月16日《洛阳日报》刊发评论《赞‘党员不住二楼’》,7月23日,这篇文章被《人民日报》转载,新华社全文播发。7月25日,《光明日报》刊发评论《分配住房时共产党员应有的风格》。我的这篇报道创造了当时校报的辉煌。  作为校报编辑部主任,我是河南科技大学四十年发展历史的忠实记录者和见证人,我用手中的笔和照相机记录下学校历史节点的宝贵瞬间,尤其是亲历了“2002年8月30日河南科技大学成立庆典及授牌仪式在河南省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这一重大新闻事件。当时任河南省委副书记、省长的李克强希望河南科技大学办成国内比较先进、省内居于前列、具有自身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在河南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特有的作用。李克强省长将熠熠闪光的新校牌授予河南科技大学时,我挤在众多记者中不失时机地按下了快门,留下河南科技大学成立时的珍贵瞬间。  当天下午,在省人民会堂召开了座谈会,大家特别感慨地说:“河南科技大学的成立,终于圆了河南人的科技大学梦。上世纪70年代,中国科技大学按照中央指示,要从首都北京迁往外地。首选的地址是河南省会郑州,因为郑州离北京比较近,交通方便,中国科技大学的教职工很多家在北京。但是,安徽省态度非常积极,给中国科技大学很多优惠条件,最后,中国科技大学迁到了安徽合肥。人口大省的河南几十年没有全国重点大学,成为永久的遗憾。现在好了,河南终于有了科技大学。”这些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当编辑《河南科技大学报》第一期时,我精心制作的头版头条通栏标题是“河南人终于圆了科技大学梦 洛阳市从此有了综合性大学”。  河南科技大学成立之后开始了校报的辉煌时期。河南科技大学报由原来的黑白印刷四开四版小报,华丽变身成为彩色印刷对开四版大报,很有大家风范。我们很高兴,干劲更高了,校报出了不少全国、全省好新闻。  河南科技大学成立之后开始了大规模新校区建设,德园家属区几十栋家属楼拔地而起,极大地改善了教职工的住房条件。我家的住房,1984年住在南院一间窑洞里,1985年搬到4号楼一间半居室,1987年搬到16号楼二间居室,1988年搬到15号楼三间居室,2000年搬到23号楼三室两厅居室,2005年新校区德园分得160平方四室两卫两厅大居室。四十年间六次搬家,一次比一次大,一次比一次好。我感到心情特别舒畅,由衷赞叹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好,新校区建设好,我们的生活真幸福!  作者简介:  韩明儒,男,1947年生,共产党员,河南科技大学退休干部,曾任洛阳工学院、河南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校报编辑部主任。

  • 守望心灵 祝福科大

    摘要:守望心灵 祝福科大□ 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 蒋鑫   自1987年我从中原油田调入洛阳工学院,算起来已有32年了。人生与学校发生的变化就像我们国家发生的变化一样,是我们60年代出生的那辈人无法想象的。上 学我的家乡是豫东地区的永城市。熟悉的人都知道,我是1979年16岁考入河南大学艺术系的,不是因为聪明,是因为学制的原因。那时县一级的学制是5+2+2,我的母亲是一名教师,对我们兄弟很严厉,所以不敢懈怠,没有留级。永城高中毕业后,我就直接上大学了。每年新生报到时,我看到校园内外车水马龙,一家几口或几代人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自豪地开车送孩子上大学,心里总会想一想自己的上学旅程:不足16岁的我,背上爸爸给我打的背包———那是一床洗得发白了的、爸爸用过的军被和一个紫红色灯芯绒面的褥子,再背上初中参加画展奖励的一个画夹,一只手提着印有“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帆布包,里面装着一些换洗衣服;另一只手提着装有搪瓷脸盆、暖瓶和日用品的网兜。爸妈将我送到汽车站后就回家了。我独自一人带着行李上了长途汽车,到商丘后再转火车去开封,两百多公里的路程,走了近一天的时间。那时,候车、乘车、转车的拥挤程度恰似春运,现在的年轻人无法想象。从此离开家乡,开始了我人生的长途旅行。电视编导四年的大学生活中,总有一缕书香伴我左右。我不仅学习了美术专业的素描、水粉、国画、图案,而且学习了艺术概论、美术史、外语等课程。课外时间,我如饥似渴地读书、听讲座、看展览。我特别喜爱看书,床头总是放着一摞书,方便随时翻阅。我读书“不挑食”,哲学、文学、画论、传记等方面的书籍都是“我的菜”。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就是获得了一次校级三好学生。这在当时是很难的!一个系(现在的学院)一年只有二、三个校级三好生。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省直单位中原油田当中学美术教师。四年后,由于家庭方面的原因,我调到了洛阳工学院的电教中心担任编导和美工。  电视编导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首先,我要学会摄像。记得那时的电教中心有两台摄像机,一台是日立Z31,三管模拟信号摄像机,另一台是索尼1820,目镜还是黑白的。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随高永志老师到西苑校区北院牡丹池练习拍摄的经历。由于紫红色的牡丹花和绿色的叶子在明度上很接近,在很小的黑白目镜里根本分不出哪里是花瓣哪里是叶子,我感觉有些糊里糊涂,拍回来的画面很不完整。这件事让我感觉很尴尬。那时的我很年轻,只有25岁,每天跟着师傅们学习摄像、编辑、文字稿撰写和后期制作,同时不断地拍摄新闻和专题。那时的我很勤奋,白天采访,晚上编辑,在索尼5850编辑机上一段一段地编,精确到每一帧。很快,我成了电教中心的业务骨干。无论是拍摄方面的工作,还是在后期撰写新闻稿,我都可以独挡一面,期间还创办了“洛工新闻”———我们学校自己的节目。每周六的晚上天气预报过后,“洛工新闻”就会在校园闭路电视里播放。这是教职工和家人最快乐的时候,大家兴奋地等着观看校园新闻里的自己,还能看到诸如烹饪、香港电视连续剧和外国故事片。我成了领导和教职工眼中最受欢迎的人。因为我的镜头对着谁,就有可能增加他在电视里的曝光次数,提高他的校园知名度。老师们的科研课题也需要我去拍摄,制作成专题片,播放给鉴定的专家们看。由于这段儿经历,成就了我这个文科生对机加工中的公差和零件,热处理中的铸造、锻压、焊接,电镜、金相分析等工程类知识的了解。也是因为这个原因,1992年和1993年,我连续两次获得了“洛阳市优秀教师”称号。创办艺术学科其实,洛阳工学院的公共艺术教育开设得很早,在李岚清同志主管教育倡导大学应该开设艺术类公共课程之前,洛工教务处就于1992年开设了我主讲的“装饰艺术”选修课,内容很丰富:有美术简史、名作欣赏和手工制作等,目的是提高工科学生的艺术修养,有很多专业的学生报名上我的课。  2002年11月,河南科技大学组建成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多学科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就此成立。最初的团队是由武瑞之老师带领的制图教研室,我带领的公共艺术教研室和机设系的包装工程专业三个单位24位老师合并组建而成。当时,艺术与设计学院只有工业设计和包装工程两个工科专业,武老师主持工作,我管教学,吴兴政老师担任管理学生的副书记。2004年,学院开办艺术设计专业(含视觉传达、环境艺术、产品设计);2008年,开办美术学专业(含中国画、油画);2012年,开办音乐学专业(含声乐、器乐、舞蹈);2013年开办动画设计专业。现在,学院每年招收380多名本科生。至此,艺术与设计学院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涵盖艺术与设计大部分专业的综合性学院。2012年,学院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现在已拥有工业设计、包装工程、文化艺术产业管理、工业设计工程、艺术硕士(MFA)五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每年招收近20名研究生。由教授、副教授、博士、硕士组成的教师团队已近80人。连续三年,在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中,我们学院的获奖级别和获奖数量在河南省各高校中名列第一。我们的合唱团和艺术作品在全省高校艺术展演中也屡屡获奖。成为全省高校艺术学科不可忽视的力量。学校所有的艺术类学科都是我主持申报的,这让我感到非常自豪。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再过几年,我就要到退休的年龄了。看到学校如此快速地发展壮大、逐渐强大起来的学科以及社会声誉,我心里由衷地高兴。在改革开放发展的历程中,有幸能为学校做点事,我感到很开心。希望学校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继续搏击风浪,勇立潮头,把国家建设的人才培养好,充分发挥高校的五项职能,成为校友们骄傲的母校。  作者简介:  蒋鑫,1963年10月出生于永城市,中共党员,河南科技大学校徽、录取通知书、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的设计者;曾任洛阳工学院电教中心主任,建筑系公共艺术教研室主任;现任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院长、硕士生导师,“河南省文明教师”“洛阳市优秀教师”“河南科技大学教学名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中国画学会理事,洛阳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 记忆的湖

    摘要:记忆的湖□ 段笑蓉 2018年,改革开放历经了40个春秋冬夏。2018年,我已经41岁了。回眸自己与改革开放共同走过的日子,一幕幕的画面浮现眼前,像在播放着老电影。小时候,我经常为写作文而发愁,因为我觉得自己的生活简单地像是一条小溪,不知道该编织什么样的情节,不知道该引用哪些经典的语句,不知道自己正经历着怎样美好的生活。有些地方、有些人,当你和它们或他们整日腻在一起时,你觉得是天经地义、地久天长,却从未想过,有一天,当你回望过去,有些消失在茫茫人海,有些藏在你的心里,有些陪着你走过风雨,有些陪着你看流岚、虹霓。一路走来,繁花似锦;一路走来,总有那么多记忆深刻的人给我那么多丰盈的爱,让我常常感叹自己的幸运,也想把他们对我的好,写下来,就像水满自溢,流成一片小小的、记忆的湖。  自从记事开始,我生活在濮阳县一中,那儿有我的家,一个平房小院儿,爸爸、妈妈、四个姐姐和一个我。小院内,让我记忆犹新的是,爸爸妈妈在小院内种了许多菊花,有时候也会种些韭菜。小时候,爸爸妈妈工作很忙,没时间陪我们姐妹玩儿。家里没有玩具。上小学之前,陪着我时间最长的玩具是爸爸的一个搪瓷茶缸。记忆中,爸爸在家中最常见的姿势就是坐在书桌前认真地备课。他的桌子上最醒目的摆件是一盏台灯。爸爸在屋里备课,我就在院子里拿着小铲子挖泥,然后将挖出的泥放在爸爸的搪瓷缸里,压实了之后,再猛地将缸子倒扣在地上,这样一个“蘑菇”就做好了。这是我们那儿俗称的“拓蘑菇”游戏。  家里的四个姐姐中对我最好的是四姐笑霞。她每次出去玩儿,都会带着我。有一次,她带着我去看录像。现在,我记不清当时看的是什么内容了,但是感觉和姐姐一块儿出了趟远门,心里开心极了。回到家,妈妈狠狠地训了姐姐。我当时吓得傻傻地站在姐姐身边。  那时候休闲娱乐的内容比较少,不过爸爸经常骑着他的二八自行车带着我们姐妹几个看电影。我坐在自行车前梁的小车座上,四姐坐在后车座上,三姐站在后车座上,搂着爸爸的肩膀。每次出去看电影,我们姐妹三个都很高兴。因为,爸爸会给我们姐妹三个买羊肉串或者冰糖葫芦或者雪糕。有一次出去赶集,爸爸给我买了一个猪八戒吃西瓜的灯笼和一个红缨枪。这么多年过去了,虽然这两样东西无处可寻了,我仍然记得它们的模样。  上小学和初中时,爸爸负责我们姐妹几个的午饭。每天早上吃过饭,我们几个步行去上学。家距离学校很近。上午如果第一节没有课,爸爸就会骑着自行车送妈妈去上班。现在想想,生活中爸爸虽然话不多,但是他很会宠妈妈。妈妈发脾气时,爸爸会说:“你妈妈累了,别惹她!”中午,爸爸会做些丰盛的饭菜,如腐乳肉、大骨头棒、羊肉汤泡馍、虎皮辣椒、蒜蓉茄子等,再泡上一壶茶水。妈妈爱吃辣,爸爸就将红红的辣椒切得碎碎的,再用油煎煎,味道特别香。  家里的第一台电视机是一个14寸的黑白电视。那时候,电视上演《红楼梦》,我特想看,爸爸不让看。他喜欢看新闻联播和侦探片。有一次我非要看《红楼梦》,把遥控器从爸爸手里夺走,他只是等我跑远之后,坐在椅子上,伸长了腿,假装着踢我一下。爸爸是一个很温和的儒雅男人,有时候他急了顶多拍一下饭桌,从未动手打过我们一下。  爸爸给我买的第一个通讯工具是一个紫色的BB机,至今它还躺在我的首饰盒里。随着时间地推移,我的通讯工具从BB机、小灵通、诺基亚手机变成华为手机。除了办公室的电脑,我自己也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方便写作。出行的交通工具也从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过渡到小汽车。40年间,我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电脑和互联网普及之前,我和家人、同学、朋友的交流方式是打电话和写信。那时候,一张张漂亮明信片、一封封饱含深情的书信和一张张50元或100元的电话卡记录着我们的青春故事。一封封有着墨香的信装满了一个大大的皮箱,每次回家过年,我都会看一眼装着它们的大皮箱。有时候,我竟然不敢翻看那些信了,因为看了信,就会想到那些美好的回忆,有好多朋友都失去了联系方式。大家天各一方,各自安好。后来手机和电脑的功能越来越强大,有些失去联系多年的好友通过“搜狐网站上的专栏———校友录”或手机微信群又重新取得了联系。大家有事了打打电话,不过很少再写信了。在河科大工作了十年,我又交了很多中国高校校报界的新朋友。他们会经常把自己学校办的校报寄给我。  现在的我是《河南科技大学报》的一名责任编辑。这是我小时候做梦都不会想到的。小时候,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大学老师。虽说,我的梦想遇到现实之后,改变了一点点模样,不过我庆幸自己能在河科大这样一个美好的大学校园工作。闲暇时,我可以去图书馆借一些书籍或坐在阅览室看会儿书。感谢父母给了我无忧无虑的年少生活,感谢丈夫对我的包容,感谢女儿给我带来的快乐,感谢学校给了我从事文字工作的平台,感谢我们伟大的祖国给了我这么稳定、祥和的环境。40年来,祖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虽然我只是平凡人中的那一个,但是,我愿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兢兢业业地做好校报工作,拿起手中的笔,用心写好河科大故事,为学校的宣传工作出一份绵薄之力。  作者简介:  段笑蓉,女,1977年出生于濮阳,现任校报编辑部主任,撰写的消息、通讯作品多次获中国高校校报好新闻、河南省高校校报好新闻一等奖。

  • 回望四十年

    摘要:回望四十年 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时间节点,回望我们的祖国:1978年,她打开一扇窗,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2018年,她将改革开放的累累硕果惠及到亿万中国人。宏观的社会变革与微观的个人命运总是彼此映衬、互相影响。40年的改革开放,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也在亿万中国人心中留下鲜明的精神印记。近期,党委宣传部将推出“回望40年”系列文章,以讲述我校师生的身边故事来纪念这一伟大变革。站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节点,回望我们的学校,有许多往事可以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