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期:《河南科技大学报》

一部真实感人的豫西风情画卷

——评本土有声长篇小说《伊水秋声》

□ 韩明儒


   期次:第303期      查看:107   




洛阳广播电台新闻881综合频道午间“小说连续广播”节目播出的《伊水秋声》,以真实的故事,感人的情节,主人公善良美好的心灵感染了我。电台播出时间是13;00-14;00,正是午休时间,我放弃午睡,打开收音机,认真聆听,历时两个多月,坚持把它听完,意犹未尽,到学校图书馆去借,竟然没有。后来得知好友周战书同志有一本,就借来从头至尾阅读一遍,感到很受教益。
唐益舟先生的《伊水秋声》,是一部描写豫西地区伊水河边从清末到民国、从新中国延续到改革开放百年历史变迁的长篇小说。小说以农民孙安邦家族四代人的命运为主线,以伊河特有的“伊水秋声”现象为穿插,运用传奇的故事,通俗的语言,鲜明的人物形象,让人感到特别真实,听后回味无穷。
主人公孙安邦,14岁跟随父亲孙栓从老家怀庆府逃荒,到山西煤窑挖过煤,在黄河渡口挑过煤,辗转到河南府山高县淘过金,最后在伊河边的伊渡村安了家,伊渡村是姜、王两大姓的天下。孙安邦一个外来户,先娶姜姓女子姜彩姑,生了长子文儒、次子文龙。姜彩姑生下文龙得了重病,不能再生育,就张罗为丈夫孙安邦娶王姓女子王雪为妾,生下三子文墨、四子文韶。孙安邦凭着他的吃苦耐劳和远见卓识,并精于算计,在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年代,不但在伊渡村站稳了脚跟,而且竟然发家致富,出人头地,繁衍成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家族,成为山高县颇有影响的人物,成就了一个外来农民勤劳致富的传奇。
孙安邦是标准的农民,他一生热爱土地,热爱农活,虽然当了东家,被人尊称“老掌柜”,但是依然保持每天都下地干活,到地里看看的习惯。他在县城买房做生意,防天灾人祸,以求平安度日。他的远见卓识在于尊重知识、尊重先生,请先生教孩子们读书,继而自费办学堂,为孙家的后代子孙的前途命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小儿子孙文韶是山高县第一个出国留学的洋学生,并且考上了候补县长,成为国立河南大学教授。二儿子孙武龙当上了国军的师长,他成为县长不敢怠慢的“师长他爹”。三儿子孙文墨在县城经营“茂春堂”药铺,也算是一个成功的商家。大儿子孙文儒在伊渡老家跟父亲务农,也是一个标准的农民。孙安邦在伊渡村办起了秋韵小学,并担任校董,他的善举受到县长池连海、德高望重的老先生陶山高、石不言的敬重。由于办起了秋韵小学,聘请校长和教师,才与共产党员李曙光、石兰雅、石典雅、石丹雅,及革命后代小苏联系在一起,在党的指引下,年轻人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孙安邦是一位正直的农民,他有做人的底线,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无论大烟利润多高,只要对人有害,坚决拒绝种植。他被推举为伊渡乡联保主任、联防分团总,他有责任担当意识,尽心尽力,做到了能保护多少人就保护多少人,能为乡邻造多大福就尽力去做,为了讨要秋韵小学教师的薪水,他敢到县政府大堂击鼓告状,惊动县长。有时不惜得罪当了师长的老二孙武龙。他极力反对孙武龙干队伍,认为那些都不是正经人干的事,还是读书好,凭知识考取的官,才是真正的官。孙安邦是在抗战胜利前一年逝世的。丧事办得还算风光。孙安邦之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在解放战争期间,当过汉奸县长和维持会长的孙武龙,花钱买通国民党官员,得以逃脱。但他不识时务,利令智昏,不自量力,螳臂当车,对抗人民解放军,固守伊渡,被攻破后又逃亡洛阳,当了解放军的俘虏,被人民政府镇压。山高县得到了新生。
解放后伊渡村的历史是以老四孙文韶的命运为主线展开的。孙文韶是四个儿子中最得老掌柜孙安邦自豪的人物,他读书有成,先是进县城中学,后留学东洋,娶日本妻子羽惠,生下国玺、国玉双胞胎兄弟,回国后任河南大学教授,娶说书艺人胡春枝,生下女儿小娴。山高线解放后,孙文韶因四条罪状被人民政府抓进监狱,判处无期徒刑。坐牢七年后被释放,回到伊渡村。以“老地主、五类分子”的身份,接受劳动改造。后蒙冤跳湖而死。
《伊水秋声》中,有很多感人的人物、故事和语言。杨柱一家,是孙安邦家的佃户。但孙家对杨家视若家人,以礼相待。解放后,政治运动接连不断,孙家后人纷纷与“阶级敌人”划清界线。杨柱的二儿子杨尾巴当上了大队支书,孙子杨木森当了生产队长。不少影视作品中,一只眼的“独眼龙”都是坏蛋。但其大儿子杨树,这位瞎了一只眼的好人,遵循父命,尽心照顾无依无靠的“老地主、五类分子” 孙文韶,怕孙文韶没地方住,亲手为他挖了一孔窑洞。在三年自然灾害,吃不饱最艰难的年代,他和傻儿子饿死前,还想着让孙文韶也吃一口儿子带回来的救命馍,表现出生活在底层的贫下中农善良淳厚的品质。
蒋梅香,也是一个颇让人感慨的人物。秉承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古训,把女人美好的一生全部献给了孙家。她爱孙文韶,可是孙文韶不爱她,无论她怎么努力,始终换不来孙文韶的爱。她先接纳了孙文韶的日本妻子羽惠,后又接纳了胡春枝,为孙文韶抚养别人生的孩子,孤独终老,无怨无悔。临死时, 留下一个小包,里面有十几双亲手做的布鞋和一件她当年出嫁时的红色嫁衣。一个善良美丽贤惠的女子,多么悲壮,多么凄凉,多么令人同情!
《伊水秋声》是洋洋近70万字的长篇小说,缺憾的是每一章都没有篇目。为便于读者查找,记忆,挑选阅读,应学习古典章回小说,每一回都有一个篇目,比如《林海雪原》。还有书中的人物“小苏”,是革命烈士的后代,抗日战争时期由党组织经八路军驻洛阳办事处送往延安,是抗战老干部,到改革开放时期,也应是厅局级了,书中结尾,仍然是“小苏”,有些不解。
小说,当然都是虚构的。《伊水秋声》中的人物和故事,为什么听了让人感到特别真实呢?就因为它有深厚的生活积累,写出了人物的真情实感。写出了在社会大变迁中人物的真心和善良,写出了劳动人民最朴素的真善美。感谢唐益舟先生写出了这部描写豫西风情的壮丽画卷,感谢周振先生绘声绘色地播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