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期:《河南科技大学报》

好 人 韩 明 儒

□ 护理学院 韩卫红


   期次:第295期      查看:129   






  人生最大的成功是什么?是家藏万贯财富,还是周旋觥筹交错?是任性仗剑天涯,还是沉醉琴棋书画?不同的人士给出不同的答案,不同的经历绘出不同的画卷。走过70年人生岁月的韩明儒,获得过无数奖励和荣誉,但他最看重的是洛阳市涧西区 “社区身边好人”的褒奖。他说:“活了一辈子,被评为‘好人’,这个荣誉我最喜欢!”
   喜我来时正遇春
没有谁的人生可以与时代割裂。与同时代大多数人相比,韩明儒是幸运的。
  1947年4月,韩明儒出生在河南杞县一个书香之家。祖父是清朝秀才,在县城开办私塾教学。父亲是开封市第四中学的一名语文教师。他虽是家里的第四个孩子,但却是第一个男孩,不管是祖父、父亲,还是母亲和姐姐都对他寄予了厚望,给予了很多关爱。
  母亲是家庭主妇,虽不识字但却通情达理。“不要占别人便宜,吃点亏没啥。”遇到孩子与伙伴的小纷争,母亲总是这样劝解。遇到邻居、路人有需求,她常说,“咱的日子比别人强,能帮的就帮一把。”母亲是个信守承诺的人,她说,“待人要诚实,答应别人的事就一定要做到。”在和父亲相处的少年时光里,那些小故事是最有趣的,从孔融让梨、岳飞刺字、孟母三迁等故事中,他知道了要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家里的书香,母亲的教诲,故事里的道理,滋养着韩明儒的心灵,陶冶着他的情操,影响着他的言行。从小学到高中,他就是一名让家人放心的好孩子。
  人生长河总是有些波折。1966年6月,正全力准备高考的韩明儒,因为 “文化大革命”的废止全国统一高考制度,他憧憬已久的大学梦破灭。在时代的漩涡中,他成了灵宝县豫西轴承厂的一名工人,一个爱读书、求上进的工人。
  “红色电波传来了特大喜讯”。讲起40年前的事情,韩明儒依然激动不已。1977年10月20日晚上8点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播出了党中央决定对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新闻。
  那年,韩明儒正好30周岁,符合报考条件。报考!他忘不掉父亲临终前的遗憾:“我教了一辈子书,辅导了那么多学生高考,多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大学啊!”
  1978年2月下旬,韩明儒接到了洛阳农机学院的录取通知书,被录取到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打开录取通知书的瞬间,眼泪模糊了双眼,我真正感到自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
  4月中旬,雍容华丽的洛阳牡丹争相绽放。星期日的上午,韩明儒和全班同学到牡丹公园赏花归来,夜不能寐,文思泉涌,第二天便完成了一篇影响他一生命运的文章 《喜我来时正遇春》。这篇“表达了恢复高考后一代青年的心声!表达了十年动乱后我们国家的人民渴望美好生活的心声!”的散文,30日全文刊登在全省唯一报纸 《河南日报》第四版“工农兵文艺”副刊上。“新生韩明儒”成了学校的名人。
  大学四年,韩明儒担任班长、学生会主席,度过了最美好的大学时光。
妙手著文见证人
人生真的很奇妙,学习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的韩明儒,一辈子不是与工厂、机器、金属材料打交道,而是要和新闻、校报、相机同喜乐。因为那篇轰动校园的文章,因为负责和勤奋,韩明儒毕业留校在学院党委宣传部院刊编辑部工作。
  怀揣着满腔热情,带着一股子干劲儿,韩明儒开始了他的新闻宣传和编辑校报生涯。在当年3月开展的 “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中,他写了七八篇新闻稿,但没有一篇被报社和电台采用。这对韩明儒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就像熊熊烈火迎来一瓢瓢冷水。4月,他没有再写稿。
  他不写稿件,不是灰心和气馁,而是在思索和寻觅。5月中旬,当听到人们谈论学院分配住房,党员不住二楼,副院长白光弟住在最上头,二楼住的是党外老教师、老干部、老工人时,韩明儒不由一喜,这不就是很好的新闻吗?
  “5月29日,《党员不住二楼院长住最上头》刊发在《洛阳日报》第二版。”经过进一步考证、修改,韩明儒的文章再次见诸报端。“后来,这篇文章被《人民日报》转载,新华社也播发了这篇消息。6月16日《洛阳日报》刊发评论《赞‘党员不住二楼’》。7月25日,《光明日报》刊发言论《分配住房时共产党员应有的风格》。”说起当年,韩明儒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和骄傲。
2002年8月30日上午11:00,河南科技大学成立庆典及授牌仪式在河南省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当时任河南省委副书记、省长的李克强将熠熠闪光的新校牌授予河南科技大学时,挤在众多记者中的韩明儒,不失时机地按下了快门,留下河南科技大学成立时的珍贵瞬间。
  一个校报记者想在众多社会媒体的包围中顺利完成任务并不容易,这得益于韩明儒平时的“修行”。他是个急脾气,容不得把今天的新闻拖到明天,加班加点也要尽快完成,“今日事今日毕”“趁热打铁才能成功”是他的工作理念。
  他走路一阵风,说话语速快,采写新闻行动快、撰稿快,倚马可待的本事让同事们羡慕不已,让学子们敬重不已。他对新闻保持着特有的敏感,哪些人物和事件是璞玉,他一眼便知,经过他的精心打磨,总能呈现出别样的光彩。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担任校报编辑部主任工作20多年,韩明儒深入师生、深入教学、深入校园,采写数百篇带着校园芬芳的新闻作品,获得各种奖励100多篇,其中省、部级新闻奖30余篇,获得中国机电报优秀新闻工作者、全国高校校报优秀新闻工作者等荣誉。
  河科大校园留下了他匆匆采访的脚步,河科大重大新闻现场留下了他儒雅的身影。韩明儒用心感知着学校方方面面的深刻变化,用笔传递着校园点点滴滴的感动温暖,用镜头记录着学校砥砺前行的奋进发展。
桑榆未晚霞满天
退休,是人生的另一个崭新阶段,仿佛人的重生。韩明儒的退休生活与失落和衰老等词语无关。10年的退休生活,犹如满天的绚丽云霞,丰富多彩、生机勃勃。
  与新闻宣传结下的缘分没有受到退休的影响。韩明儒主动担起了学校退休职工的宣传报道工作,每次开展活动他都要提前做好准备,不辞辛苦抓拍照片,连夜赶稿。他还走家串户,把镜头对准离退休老同志,挖掘身边的先进模范人物。他撰写的20余篇通讯报道,刊登在《河南日报》《老人春秋》《关爱夕阳》和学校新闻网上,记录了学校离退休职工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向人们传递着正能量。
  “没有掌声的课堂,不算是成功的课堂”。韩明儒走上讲台也是游刃有余。他讲课声音洪亮,内容新颖,语言生动,特别是结合个人经历的讲解,总能引发年轻学子的共鸣,赢得一次次掌声。每次课后,身边总会围上一群满脸正气与仰慕的新粉丝,争相提问和复制课件。
  学生粉丝会在微博和微信上晒出他讲课的照片,还不忘加上“向老党员致敬!”“向老党员学习,坚定跟党走!”等心声。这让担任河南省关工委宣讲团宣讲员、河南科技大学关工委德育宣讲团副团长兼秘书长的韩明儒很是欣慰。退休以来,他上党课、作报告近100场,听众数千人。
  作为一名学习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的学生,退休后的几本专业著作,弥补了韩明儒心中专业上没有作为的遗憾。受聘河南省耐磨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期间,他积极进行科学研究,发挥写作和专业特长,与魏世忠教授等合作撰写了《高钒高速钢耐磨材料》《高钒钢的组织与性能》《钼合金的制备与性能》《颗粒增强钢铁基复合材料》《铼合金的制备与性能》等5部学术著作。5本著作都受到河南科技大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其中《高钒高速钢耐磨材料》和《高钒钢的组织与性能》2部著作获河南省首届自然科学学术著作二等奖、河南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二等奖。
  “有困难,找支书,韩明儒会第一时间赶到您的身旁帮助您”。作为离退休党支部书记,韩明儒把自己的手机和家庭电话告诉支部里的党员并做出承诺。与护理学院学生党支部携手“结对共建”,开展“双关爱”活动,组织大学生志愿者为老党员量血压、测血糖,到病人家中打扫卫生、料理家务、陪护谈心,组织老党员和学生座谈,为学生讲革命传统故事。
  作为学校老年文学艺术协会会长,韩明儒与社区、退休职工中的文艺爱好者们携手开展了读好书活动、革命歌曲大合唱、舞蹈比赛、新春文艺汇演等一系列活动,还身先士卒表演节目。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老年朋友走出家门,在舞台上展现风采。他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支部书记,2017年6月,他荣获河南省高等学校优秀党务工作者光荣称号。
  评判一个人用好人、坏人的标准,也许太过简单,但能被人们称之为好人的又有几个?好人是社会对一个人的最高评价。韩明儒认真负责、热心助人,用热情和才华为师生鼓劲、为教育讴歌,好人的评价,他当之无愧!
  好人一生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