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期:《河南科技大学报》

还不起的“青春债”

□ 管理学院 营销171班 肖芳


   期次:第294期      查看:90   






一月初,央视社会与法频道推出的六集纪录专题片《呵护明天》正式开播。节目的第二期以两起真实案件“生动地”再现了不良校园贷所导致的悲剧。贷款大学生深陷泥潭,因不堪还债的压力和催债电话的骚扰,在绝望中选择自杀,这样的结局无不令人唏嘘。鲜活的生命就此陨落,人们在叹息的同时也不得不反思不良“校园贷”所带来的危害是多么的严重。
“校园贷”这个“毒瘤”似乎无孔不入。打开我们的智能手机,利用网络搜索引擎搜索关键词“校园贷”,一大波广告信息扑面而来,大部分广告词中最为醒目的无非是“最快3分钟审核、隔天放款、无需担保、无需资质、只需提供学生证即可办理“等吸引人的贷款字样。其中,在新浪微博中搜索“大学生贷款”,能得到此类相关账号达1300余个。查看短信,收件箱里堆满了来自“电信网贷”的轰炸信息。出了门,路口转角处的电线杆上准会瞅到几张的“培训贷”传单广告纸……“校园贷”无孔不入的宣传,令我们防不胜防。
近年来,有关“校园贷”的行业呈现出“井喷”之势。随着科技的蓬勃发展,互联网逐渐覆盖人们的生活。大学生群体的日益壮大,也意味着大学生消费市场空间的不断扩大和资金弥补渠道的多样化。易观智库在2016年的报告就曾提出:“按照2015年2600多万在校大学生的基础,如果假设每人每年分期消费5000元估算,大学生消费市场规模可达千亿元。”《全国大学生信用认知调研报告》显示,在弥补资金短缺时,有8.77%的大学生会使用贷款获得资金,其中网络贷款几乎占一半。大学生膨胀的物质消费需求加速了多种贷款平台的滋生。而“校园贷”作为一些网络贷款平台面向在校大学生的贷款业务,以“申请便利、手续简单、放款迅速”的特点俘获了大学生群体的心。有数据显示,29.03%的大学生申请过贷款,其中超过六成的大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贷款。
“校园贷”的负面事件也不断被曝光,情况不容乐观。网络贷款乱象,非法放贷行为多发,网络贷款的弊端暴露。“校园贷”逐渐成为了“校园害”,活跃在各大新闻头条、新媒体荧幕的“校园贷”词语往往与跳楼、“裸条”借贷、援交,校园刷单等恶性事件相连。许多不良“校园贷”为牟取暴利,编织了“服务费、逾期费、催收费”等借口恶意放贷。近年来媒体曝光了不少校园贷恶性事件,2016年3月,长春校园七所高校近80人陷入校园贷骗局。无独有偶,2017年8月15日消息,20岁某外国语高校大学生被逼还贷,走投无路后“溺水而亡”。
一“贷”开头,后“贷无穷”。“校园贷”操控者手段层出不穷,利用借款诈骗学生抵押物、保证金,部分机构、个人甚至利用掌握学生信息的优势搞电话诈骗、骗领信用卡,泄露大学生隐私。利用利滚利的套路获取高额的贷款利息。武汉某大三学生因欠下“校园贷”4000元,一年时间贷滚贷到50余万元。
不良“校园贷”背后的始作俑者必将被绳之以法。事实上,目前一些反“校园贷”付诸于行动之后结果也是比较可观的。“飓风19号”扫除了多个非法“校园贷”团伙,摧毁犯罪窝点20余个,抓获嫌疑人180余名。银监会、教育部、人社部也在2017年6月28日联合下发了通知,要求一律暂停网贷机构开展在校大学生网贷业务,并明确了退出的时间表。
个人看来,“校园贷”的真正绝迹不单单关系到国家,更是关系到大学生个人。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解决谈“贷”色变的关键是擦亮眼睛,提高个人提防、自我保护意识,提升自制能力,量力而行,用法律这把“利器”维护个人的权益和安全。勿让“校园贷”贷走了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