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期:《河南科技大学报》

绘一幅“留”光溢彩图

□ 本报记者 段笑蓉


   期次:第291期      查看:117   






11月10日上午9点多,我去财务处报账,恰遇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留学生中心主任范万社在与李宝珍老师说到留学生的工作。他说:“我校留学生学历教育之所以顺利开局,一是孔留安校长的重视;二是医学院高社干院长‘不讲条件、不计代价、全院动员、全员配合’的魄力和推进力度。当然还有各部门相关岗位干部‘全年无休’地忘我工作:教务处史晓明、陈燕妮、郑丽娜、余秀芳、李杰、赵晓春等多位科长,暑假争相加班,升级教务系统和数据准备,负责招生的陈茹老师,把4岁小女儿托公婆照看,一周才能见一次面……”听到这些鲜活的感人事迹,我觉得很有必要深入地与范万社老师交流并采访一下,让河科大更多的师生了解他们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
11月13日上午8点半,范万社老师如约来到致远楼接受采访,开始了一问一答的心灵之旅。他拿着一个蓝色的文件夹,中间厚厚一叠都是河科大留学生工作的内部资料,准备可谓是相当充分。
记者段笑蓉:河科大留学生教育开始于什么时候?
留学生中心主任范万社:我校留学生教育始于1987年,是原国家教委认定的第一批有条件招收外国留学生的高校。30年来,陆续接收来自美、俄、英、法、澳、日、韩等16个国家的200多名留学生。由于软、硬条件制约,规模一直不大,且主要是语言进修生,留学生学历教育空白。
记者段笑蓉:我校留学生教育目前处于什么状态?
留学生中心主任范万社:2017年春秋两季,我校共招收来自日本、韩国、印度、巴基斯坦、南非、肯尼亚、赞比亚、津巴布韦、坦桑尼亚、苏丹、卢旺达等14个国家的130多名留学生。目前,已报到入学127名,其中119名为临床医学专业6年制本科生,8名为汉语进修生。其他同学近日也将陆续报到入学。
记者段笑蓉:为什么今年留学生数量增加这么多?
留学生中心主任范万社:新一届校领导非常重视留学生工作,将留学生培养工作纳入学校“十三五”规划,要求到2020年在校留学生规模达到200人。
围绕这一目标,学校成立了河南科技大学外事工作领导小组、调整了常驻外国人管理领导小组,1月9日专门出台了“河南科技大学外国留学生工作管理办法”。
这些顶层设计,为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方面提供了制度保障。
记者段笑蓉:河科大目前留学生的管理模式是怎样的?
留学生中心主任范万社:我校留学生培养采用的模式,是中外学生“趋同化管理”。
该模式可概括为:“部门统筹,学院为主,两级管理”。具体来说,一方面,“趋同化管理”要求中外学生在校内接受相同的行政机构管理、遵守相同的规章制度、享有相同的软硬件资源,使留学生和中国学生在校内享受到同等的“国民待遇”;另一方面,学校各职能部门和培养学院,按照各自职责、发挥自身优势,具体落实留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管理、服务、涉外事务等各环节的工作。
记者段笑蓉:“趋同化管理”的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留学生中心主任范万社:“趋同化管理”有利于中外学生的交流与融合,有利于提升留学生的归属感,有利于提高培养质量和培养效果。入学之后短短几周时间,留学生们就能迅速地融入到所在学院的大集体中,与老师、同学建立良好、融洽的关系,对他们学习专业知识大有裨益。
记者段笑蓉:2017年作为河科大学历留学生的起步年,中间都遇到了哪些困难,遇到了哪些让您印象深刻的人或事?
留学生中心主任范万社:确实遇到很多困难,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边筹备、边招生,时间紧;二是“无中生有”,缺经验,需要边学边做;三是难度大、任务重:无论是招生录取,还是学生管理,都属涉外工作,政策性强,除了教育行政部门,还涉及外事、公安、国安、出入境、大使馆等多个部门,审核、报批环节多、周期长、要求严;四是多国别生源,入学时间难以统一(仅春季入学的50名留学生就是分22批报到的),接机、入学及涉外手续办理等迎新任务的工作量超出想象。这给招生、教学组织、学生管理和后勤服务带来很大挑战。
面对困难,各单位不等不靠、主动作为,采取了很多积极措施,保证了春秋两季留学生顺利入学,教学、服务各项工作紧张有序推进。
后勤管理处利用寒假加紧改建了设施齐全的留学生公寓、增设了环境优美、菜品丰富的清真餐厅。后勤集团公司提前介入公寓管理和服务,宿管阿姨悄悄学起了英语。
为使留学生教学管理纳入学校教务系统,教务处多个科室暑假主动加班,升级系统和教学数据准备。网络信息中心也专门升级了校园卡系统。
国际处设立机构、配备人员,开启“7×24”全天候响应模式,不分昼夜,春秋两季招生连轴转:政策学习和调研,渠道建立与拓展;边学习、边宣传,边受理、边报批,边录取、边报到,边协调校内校外相关单位。
研工部领导出差途中,得知教育部在镇江举办“来华留管干部培训班”信息时,特意改签车票,赶到培训会场,参加了该班一系列活动。
一年级留学生,语言课占很大比重,人文学院克服重重困难承担起了多门汉语课教学任务。物理、信工、化工等学院也精心选派了优秀老师为留学生授课。这些授课教师,花费十倍于中文课的精力进行教学准备……
感人的事,说不完。在这里,我特别想说的是,今年留学生工作的主战场和前线单位——医学院,凭借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经费、编制等学校配套政策尚未到位的情况下,勇于“吃螃蟹”。学院成立了强有力的留学生培养工作小组,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展6年制临床医学英语授课专业筹建工作,付出了超常的艰辛,制定了独具特色的培养模式(“三步走”教学设计,海归博士为核心的教学团队,“一对一”学生志愿服务)。段国强副书记及其学工团队马亚杰、张峰等老师,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积极探索,开展形式多样的个性化入学教育、中国式晚自习课外辅导……正是他们的倾心奉献,为我校留学生学历教育顺利开局,为首批本科留学生在我校有良好的生活体验和学习体验,提供了坚强的支撑。
采访结束时,范万社老师提到留学生工作下步打算及急需解决的问题。他说:“局面已经打开,面临的任务也将更加繁重和艰巨。我们要按照来华留学质量认证标准,尽快完善相关配套政策,积极推进‘趋同化管理’有效实施;及时启动海外招生平台建设,增加本科招生专业,着手招收硕博层次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