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期:《河南科技大学报》

以古鉴今反贪拒腐的经典好剧

——豫剧张伯行观后感
□韩明儒


   期次:第282期      查看:85   


  河南省豫剧院大型新编廉政历史豫剧《张伯行》在我校演出,引起轰动,激起全场观众热烈的掌声。该剧生动感人的情节、令人深省的思想情怀,慷慨激昂的唱腔,特别是廉政清官张伯行的艺术形象,使大家深受教育,在观众中激起了强烈反响,称赞是我省创作的一部具有优秀艺术感染力的精品大戏。
  “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清官张伯行的名言,铿锵有力,振聋发聩,激荡在每个师生的心田。
  张伯行历史上实有其人,据《兰考县志》记载,张伯行(1651年-1725年),字孝先,号恕斋,晚号敬庵,河南仪封(今河南兰考)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考中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当官二十余年,以清廉刚直著称,是清朝康熙年间一位名闻朝野的清官。康熙称他为“天下清官第一”。他清正为官,恪尽职守,从不接受别人的馈赠,关心民生疾苦,勤于供职,爱憎分明,嫉恶如仇,浑身上下洋溢着一股浩然正气。他的高风亮节感人至深。
  豫剧《张伯行》以康熙年间江南科考舞弊案为主线,展现张伯行在担任江苏巡抚期间,不畏强权,与大贪官两江总督噶礼之间,廉洁与贪腐、正义与邪恶的惊心动魄的斗争。该剧使观众感受到清官张伯行行为举止的凛然正气和视死如归的壮志豪情。剧中,张伯行寓意“大清一统”的“青菜贺寿”的剧情,表现了他的智慧、机智和干练,可谓匠心独运,令人拍案叫绝。“当庭审案”是全剧的重头戏,展现了清官与贪官激烈的正面冲突,张伯行临危不惧,机智果敢、怒斥噶礼义正词严、大义凛然、令人感动。“金殿述怀”中大段唱词,壮怀激烈、奔腾豪放,充分表现了张伯行为君分忧、为民解难的高尚情操,引起全场观众热烈的掌声。
  豫剧《张伯行》是一面镜子。封建社会的清官能够做到的,现代社会我们共产党人,作为人民的公仆,更应该能够做到。每个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干部,都要以党章党规、廉政准则为镜,对照自己,严格要求自己,模范遵守党纪国法,正确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的权利,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断增强自身的思想道德法制观念,自觉抵制金钱和权力的诱惑,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做到清正廉洁。
  通过观看廉政历史剧《张伯行》,使我们充分认识到了反腐倡廉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对全面从严治党做出了全面部署,从制度上加以制约,使党员干部从思想上不想贪,从行动上不敢贪,筑牢反腐拒腐的堤防。我们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在当前“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学习教育活动中,牢记党的宗旨,加强党性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弘扬清正廉洁的传统美德,戒私心,去贪欲,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不谋私利,经常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排忧解难。要清正廉洁,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取百姓一厘一毫,坚持正义,敢于扶正祛邪,敢于同不良风气作斗争,时刻用党的纪律来约束自己、规范自己,担当有为,真抓实干,永葆共产党员的本色,带头当清官,当好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