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期:《河南科技大学报》

传统节日“遇冷”的思考

□ 人文学院 中文161班 路雨晴


   期次:第281期      查看:59   


不知不觉,2017年的脚步已经迈向了五月,我们在匆匆忙忙、跌跌撞撞中又走过了新一年里将近一半的时光。前几天,当身旁的室友兴奋地提议端午节假期出去玩时,我仿佛才清醒过来,意识到端午节就要到了。思绪流转之间,我忽然意识到一个严重的问题:我竟不知道今年的端午节具体是五月的哪一天?仔细想来,好像真的是的,我单知道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但却从来没有关注过每年的公历日期。不仅仅是端午,就连我国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我都不曾刻意查过它在每一年的公历日期。这些传统节日,愈发默默地存在于我们中国人的生活里且影响日益薄弱。在谈到传统节日是怎么了的同时,我想我们应该认真拷问一下自己是怎么了。
小时候常常会听姥姥、姥爷讲起他们是如何“过节”的,在他们满含思念和神往的眼睛里,我仿佛看到了他们过节的场景。
“其实每一年的春节,从大年三十(除夕)到正月初五,正式活动只有六天,可是事前准备就要十天甚至半个月之久。一进腊月,家家户户就开始准备米面蒸年饽饽,人们吃过腊八粥,就着手置办年货,购买过年的吃食和调料。给大人和小孩缝制新衣裳,扫房糊窗户贴对联等等。用当时我们的话来说就是‘年前有忙不完的活计,没一点闲工夫’。”姥姥讲着属于她们那个时代的春节。“当时没有现在这样好的条件,一年到头只有在春节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饺子,那个时候的我们都十分盼望过年,不是还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吗?哪像现在,不管什么时候想吃都可以吃到,可是你们反而又不太喜欢吃了。”姥爷若有所思地说着。在他们的描述中,我浮想出了“家人团聚吃饺子”“孩子成群放鞭炮”等等年味十足的场景,反观今年过的春节,好像不是这么回事。
都说最近几年的年味越来越淡。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度日益下降,忽视了传统节日实质性的内涵。物质贫乏的时期,大家都在盼望过节,因为只有在过节时才能吃到自己想吃的东西。如今物质经济条件的提高让我们轻易就能满足“想吃就吃”的愿望,也让人们产生了节日可有可无的感觉,自然降低了对过节的热情。“春节越来越没意思了,每年都是走那固定的几样程序。”最近几年每逢临近春节,我都会听到诸如此类的话。程序的限制,传统习俗的日益衰落,也是新年“遇冷”的一个重要原因。21世纪的年轻人更多的是习惯用公历纪年,这也是一个忽视以农历纪年为基础的传统节日的原因。
与传统节日“遇冷”不同的是西方节日在中国的日益盛行。随着中国和西方国家联系的日益密切和西方思想文化的日益渗透,国人在无形中不断靠近西方,并对其产生美好的幻想和憧憬。愚人节、情人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往往在来临之前就已经引人注意,以公历纪年为基础的西方节日更能刺激我们的“日期观”。快节奏生活下的人们背负着不小的压力,这使得他们对精神和心理层面的需求加大,而充满浪漫和滑稽气氛的西方节日能够有利于他们情感的释放,所以在无形中也就吸引了更多的关注。除此之外,全球化的经济浪潮令更多的商家看到“洋节”具有的强大市场。为了促进销售,商家想方设法,利用各类节日主题,进行疯狂宣传,以迎合人们的需求:情人节以玫瑰、巧克力堆积成心形,圣诞节则是在圣诞树上挂满雪花礼物,给西方节日营造了浓浓的气氛,增强了这些节日在人们心中的分量。曾有新闻报道,中国一些销售商在节日期间短短一天内就能进账数万元,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每一个人的思考。
其实,传统节日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年直至今天,不是决定于它的形式而是取决于它的内涵。传统节日是民族生活和民族精神的典礼和仪式,它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人们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清明节、中秋节等节日让我们缅怀古人、亲友团聚;七夕节让我们相信爱情,保持美好;春节给我们欢欣热闹,阖家团圆……只要我们每一个人能够用心去体味传统节日背后的内涵,增强文化自信,主动弘扬和宣传,它将仍然能够重新焕发生机并很好地流传下去。